•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黑龙江高校

学校召开科研工作会议

时间:2016年07月13日 信息来源:哈尔滨理工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7月13日9时,学校科研工作会议在教学主楼第二会议室召开,副校长郭二军出席会议并讲话,各学院院长、主管科研工作副院长、科研秘书及科技处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科技处处长于晓洋主持。

科技处副处长吴明阳首先汇报了我校“省局共建”工作的进展情况,随后对我校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的工作方案进行了说明。他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主导思想、科技创新团队内涵、科技创新团队主要类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会上,郭二军副校长作了题为《全力开展团队和协同创新建设——动员与工作部署》的报告。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重要性与紧迫性。科研是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发展进程中的一块最重的砝码,推动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释放学校师生的科研潜能,增强科研后续发展能力。具体核心对策为:一是加强以团队为核心的科研队伍建设,释放科研潜能,实现1+1>2的效果;二是强化以协同创新为重点的各类平台建设,实现科研发展方式的转变。创建协同平台,既包括与企业共建,也包括与高端学校或研究所的课题组共建,整合运用一切资源,实现自身的大发展。目前,我校的团队建设和企业合作协同工作开展不平衡,推动效果有待提高。今后一段时期,这两项工作将作为学校对学院科研组织与服务工作评价的核心内容。希望各单位增强科研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郭二军副校长指出,学校在暑假前召开此次专题工作会议,是为了各学院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开展此项工作,边规划、边行动,组织未曾与企业合作的教师迈出走向企业的第一步。学校在江苏省丹阳市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平台,部分教师通过走访、洽谈交流,达成了合作意向,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触及了市场需求,在科研工作中产生了许多新想法,收获了进步和成长。因此,团队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面向多个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

第二,有利新形势与外部环境。国务院2015年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我省也相应地出台了千户科技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科技创新发展”新理念,同时在我省考察时强调:“老工业基地要抢抓机遇,奋发有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闯出一条新形势下振兴发展的新路。”王宪魁书记指出:“我们思想还要解放,政策还要再放开,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拿出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如此有利的科技创新形势和外部环境下,我们一定要横下一条心,“干”字当头。郭二军副校长强调,学院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积极的开展发动和动员工作,以认识上的一致性和行动上的自觉性为基本要求,高水准的做好此项工作。团队带头人要有战略眼光,抓住时机,善于调动、整合外部资源;团队教师要有创新思想,抓住时机,成就精彩人生。

第三,工作目标与核心任务。总体目标是通过团队建设和依托团队的校企、校校、校院(所)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实现科研潜能的释放和科研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科研水平和学校影响力。核心任务包括两方面,一是全面开展团队的组建工作,二是组织领导团队有规划的走进企业,开展合作。各学院要因地制宜,从学院实际出发组建科研团队,要搞好每个团队的顶层设计,要有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战略措施,切实抓好落实工作,对于已形成的科研团队要抓好内涵建设,强化团队与企业的合作。团队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力求每个教师都有团队归宿,实现全覆盖。深入企业应成为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常态。学院要与团队签订建设协议书,有抓手、有约定,有保障。强化团队与企业、高端科研院所相应团队的协同,集中各自优势干大事,实现共赢。郭二军副校长强调,要以“立足基础、着眼长远,广泛参与、突出重点,努力介入、全面面向,找准点位、攀高结贵”四项基本原则为发展思路,深化校企协同合作与参与“中国制造2025”有机结合;要强化团队和校企协同合作建设与参与国防科技强基工程、“十三五”国防科技创新规划有机结合;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事业。

第四,保障措施。一是将组建团队、团队与企事业单位确立协同关系作为学院年终科研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二是以科技处为主建立督办机制;三是争取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后补助支持;四是对于组织好、发展好的团队给予重点支持,为申报省级协同创新及各类平台做重点培育;五是在科研项目申报等各项工作中,一律向团队倾斜。

郭二军副校长最后强调,各学院对团队和协同创新工作一定要认识到位、行动到位,统一思想、广泛动员,及时部署、认真对待,他认为,只要大家有共识,想干事,能干事,本着对学校科研工作和每个教师个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就一定要抓好此项工作,开创我校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于晓洋处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是围绕学校2016年重点工作召开,会议强调了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所有学院都要建设科研团队;二是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理工科学院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模式组建,人文社科类学院以“智库”的形式组建;三是以“省局共建”为契机,部分学院要做好相关学科的评估准备工作。他希望各学院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将以上工作和学院的重点工作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强力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摄影:徐状)

 

学校召开科研工作会议

 

副校长郭二军讲话

 

科技处处长于晓洋主持会议

 

科技处副处长吴明阳汇报省局共建工作并介绍我校加强团队建设和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的工作思路

 

会议现场

附:副校长郭二军在科研专题工作会议上的动员讲话

全力开展团队和协同创新建设

郭二军

2016年7月13日

一、重要性与紧迫性

发展是硬道理,强盛才能扬眉吐气!发展才能摆脱落后与贫穷。发展才能对事业、家庭负责!科研是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发展进程中的一块最重的砝码。那么,如何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呢?总的指导思想是最大限度地释放科研潜能,增强科研后续发展能力。具体核心对策,一是加强以团队为核心的科研队伍建设,释放科研潜能,实现1+1>2的效果。毋庸置疑,握紧的拳头力量远比松开的大。事实上,凡是科研工作做的比较好的同志,都有自己的团队。学校从事科研的人员中,其中科研项目和经费的80%掌握在20%的人手中,这20%无一不是以团队为组织形式从事科研工作的。组成团队也可以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好成果产出、科研获奖都是已有团队在起核心作用。二是强化以协同创新为重点的各类平台建设,实现科研发展方式的转变。换言之,每个团队都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逐步形成协同平台。近年来,除基金项目外,大多数项目的申报都需要校企合作与协同。建立以团队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关系,建设校企协作平台,不仅是申报各类纵向项目的需要,也是获得横向课题的需要,更是转变思想观念、拓宽视野,获得更多项目和成果,创新科研工作发展途径的需要。总之,校企协同合作是科研发展的必由之路。简而言之,建立团队,走入企业,开展合作,创建协同平台是科研发展的出路所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创建协同平台,既包括与企业共建,也包括与高端学校或研究所的某一课题组共建。总之,我们要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形式,整合运用一切资源,实现自身的大发展。这也充分体现全面开展团队和协同创新建设的重要性。

开展团队和与企业合作协同,在我接手科研工作之初就大力提倡,在中国制造2025动员会上又着重强调和讲解,但推动效果不是很好,工作开展的也极不平衡。有的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对主要团队进行了规划,并组织团队主要负责人走入企业,走进技术市场,初步显现了成效,争取到了一些项目。但是有的学院几乎没有动。如果再不行动,就会落到他人的后边,落后的结果一定会影响学院的科研工作发展,也定会挨打。落实团队和协同合作工作将作为学校对学院科研组织与服务工作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希望同志们增强科研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我们之所以在即将放假之时召开此专题工作会议,就是想充分利用教师无教学任务的假期时间,请各学院组织开展此项工作,边规划、边行动,组织未曾与企业合作的老师迈出走向企业的第一步。学校在丹阳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平台,丹阳市投入80万。前段时间,两位年轻教师和一位老教师去丹阳走访企业一个月,他们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洽谈交流,多项课题达成了合作意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和学校无法学到的知识技能,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触及了市场需求,在科研工作中产生了许多新想法,收获了进步和成长。我们很多老师没有真正走入企业,也从未感受到合作的乐趣。丹阳在机械、材料、自动化产业方面有技术需求,可以组织部分教师走访丹阳企业。学校将按此模式在江苏建设更多平台。在此,我重申并要求各学院,无论是站在对事业负责的高度,还是站在对每个教师及其家庭负责的角度,都要积极动员组织组建团队、组织老师走入企业。一个团队面向多个企业,一定会不断获得更多、更大的收获!当然,也要注重着眼于长远,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

二、有利新形势与外部环境

国务院去年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我省也相应地出台了千户科技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及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把科技创新提到如此高的位置,是空前的。

习近平总书记来龙江考察时强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老工业基地要抢抓机遇、奋发有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闯出一条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我们要在总书记讲的“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创新活力”上花大气力,下真功夫。王宪魁书记在贯彻落实总书记来龙江的讲话精神中提到:“总书记强调选对人、留住人,用好人。思想还要解放,政策还要再放开,我们就不要再争论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一朝致富’,甚至‘一夜暴富’行不行的问题,而要在已有政策基础上,拿出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如此有利开展科技创新的形势和外部环境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没有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横下一条心,“干”字当头。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半点机会都没有,不干就会错失良机。每个教师要想成就精彩人生,必须要有创新思想,抓住大好时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朝着既定目标首先要迈出第一步,万事开头难,一旦进入角色就会觉得容易得很。走进企业,走入科技市场,每个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固然很重要,但任何一个团队的专业知识水平都是有局限性的,那么团队带头人有战略眼光,善于整合外部资源为我所用更加重要了。所以团队建设、协同创新需要一批有战略眼光、善于调动校内外资源的人。遇到技术攻关难题,力争做到一方面干好我们能干的,另一方面要组织一切力量和调动一切资源完成我们自身不完全能干的。为什么有一批不懂专业,甚至没读过几天书的成功农民企业家,他们虽然不懂专业,但他们善于发现市场,善于整合资源,善于调动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相信,我们的老师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前进,就一定会在引领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个学院能否搞好团队建设、与企业协同合作,前提是需要提高教师的认识,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这是需要我们做好发动和动员的。设想,如果回去布置此工作,只是简单的说说,没有结合学院的实际安排具体实施方案,说得让老师没一点兴趣,那么这项工作一开始就失败了,还谈什么后续。发动和动员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认识上的一致性和行动上的自觉性。我相信,各学院都会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高水准的做好此项工作。

工作目标与核心任务

总体目标:通过团队建设,和依托团队的校企、校校、校院(所)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实现科研潜能的释放和科研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科研水平和学校影响力。

首要目标:形成更多的、有自身特色的团队,组织团队走入企业,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开展科研合作。逐渐发展成长期稳固友好的合作关系,进而与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或者联合相关团队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或者会同高水平的学校(研究院、所)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具体采取哪种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

核心任务:一是全面开展团队的组织建设工作;二是组织领导各团队有规划的走进企业,开展合作。

各学院要因地制宜,从学院的实际出发组建科研团队,对于已形成的科研团队要抓好内涵建设,强化团队与企业的合作。对团队要以原有的研究为基础凝炼科研方向,规划新的领域和研究方向,规划建设目标,发展成果。总之,要搞好每一个团队的顶层设计,要有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战略措施。同时,要切实抓好落实工作。团队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力求每个教师都有团队归宿,实现全覆盖。

强化团队与企业、高端学校(院、所)相应团队的协同,集中各自优势干大事,实现共赢。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就是要我们的教师以团队的形式走进企业,与企业、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这就要求各学院根据各自团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走入企业的组织工作,指导团队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每个重要环节。要正确引导我们的教师开展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有其事物内在规律的。别指望一次进企业就能拿到合作项目,不能没有结果就灰心,相信事在人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坚持而产生变化的,没有开始就一定没有后来。教师深入企业应成为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新常态。学院应与每个团队签订建设协议书,有抓手,有约定,有保障。

深化校企协同合作与参与中国制造2025有机结合起来。在去年11月18日召开的《中国制造2025》科研工作专题会上,我讲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发展思路。一是立足基础,着眼长远。二是广泛参与,突出重点。三是努力介入,全面面向。四是找准点位,攀高结贵。具体的讲,“立足基础,着眼长远”就是选定内容方向要依据现有基础,但不局限已有基础,要用发展的观点,站在未来的角度科学适度的拓展内容和方向。“广泛参与,突出重点”就是组织和引领广大教师,更多的团队参与中国制造2025,把基础好、契合度高的团队作为规划的重点,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重点抓,抓重点。“努力介入,全面面向”就是要努力使更多的团队跻身于中国制造2025行列,参与可能的工作,同时,对不能直接参与的团队,也要面向中国制造2025国家需求方向,与相关可能合作的企业建立关系,争取多渠道项目资金,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要与中国制造2025航母同向而行,适时登上这艘航母。“找准点位,攀高结贵”就是要组织团队找到协同创新对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因为我们很难引领中国制造2025,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参与,我们要想做到参与必须攀高结贵,争得一席之地。这就要求我们与企业、校(院、所)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可见,参与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词仍然是建团队、开展合作、协同创新。

强化团队和校企协同合作建设与参与国防科技强基工程、“十三五”国防科技创新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十二五以来,为适应军队“能打仗、打胜仗”新要求,武器装备上有了更多的新突破。(略)

我们要参与国际科技事业,我主要谈两点:一是绝不是我们什么都能干的,更不是我们什么都不能干的。换句话说,不都是十分神秘的,我们有些民用技术基础,经再开发就可以转为国防应用。二是一定大都是参与层面的,这也就回应了我们的主题:建立团队,建立协同合作关系,攀高结贵,这样才能找到一席之地。

对于文科类学院,则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建团队,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开展智库等方面建设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可以跨界协调。例如,前不久,自动化学院与省出版集团签订了协同合作协议,每年给投入300万。同志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千万不能不理睬!不理睬不仅是对理工大学不负责,也是对同志们和自己不负责!

四、保障措施

1、将团队和团队与企事业单位协同关系的建立,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年终对学院科研工作评价之中。科研工作的评价一是看成果量化指标,二是看对后续发展能力建设水平的支撑。团队与协同合作就是后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指标。年终将召开年度科研工作大会,各学院都要介绍工作情况,交流经验,晒晒工作做法与业绩。

2、建立督办机制。科研处的四位正副处长将分别带领科研处的工作人员联系和督办相应的学院开展此工作,必要时,可以随时召开会议,触动大家主动做好此工作。

3、对开展此项工作争取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后补助支持。

4、对于组织好、发展好的团队,给予资金等方面的重点支持,为申报省级协同创新以及各类平台做重点培育。

5、在科研项目申报等各项工作中,一律向团队倾斜。比如,限项申报的项目,没有团队做依托,在安排不开时,首先pass掉没有团队依托的。

切记,这项工作是我们内涵建设,不是往上报项目,可以所谓整合资源、拉郎配。这是要实打实的,决不允许弄虚作假、流于形式。

相信,只要大家有共识,想干事,能干事,本着对学校科研工作和每个教师个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就一定要抓好此项工作,开创我们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上一篇:走基层用奉献诠释热爱 将热爱奉献理工
下一篇:我校代表参加国防科工局召开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大会和局省共建高校授牌仪式
(作者:佚名 编辑:哈尔滨理工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